本文轉自ELTA.TV (2012/08/29)

談到科幻片,基本上我們很難把天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與太空光怪陸離的想像及高科技裝置畫上連結,但我們多半記得他電影中的幽緩、沉靜,也熟悉他延續時空氛圍的長鏡頭美學,塔可夫斯基的一生僅有7部電影,其中的確包含科幻類型的作品,《飛向太空》(Solaris)與《潛行者》(Stalker)皆是他在1981年離開蘇聯前所拍攝,只不過這兩者並不是一般大眾刻板印象中的「硬式科幻」(Hard SF)。塔可夫斯基的科幻劇情很少大力強調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科學定律,導演甚至也不太注重營造視覺浮誇的未來感官,塔氏電影美學並不會讓人讚嘆世界的先進文明或是超限的炫目感,他的「軟式科幻」(Soft SF)所打造的異境當然不同於一般,但也不算太晦澀難解,至少都有文學原著可循。 

觀眾常會被塔可夫斯基影像記錄下的前蘇聯地景所感動,黑白與彩色影像穿插並置,故事總是源於起著濃霧的鄉間,而一臉憂鬱的美麗女人有如畫面中的刺點,有人從中解讀導演的內心世界:母親的形象,以及對故土的鄉愁。回顧導演生平,塔可夫斯基的出生是在1932年的蘇聯札夫洛日,他是詩人之子,往後求學期間深受文學家果戈里(Nikolai Vasilievich)與杜斯妥也夫斯基(Fjodor M. Dostojevskij)的薰陶,讓他對俄國寫實主義擁有深厚的基礎,然而他的作品除了刻劃真實的時空光影,同時也帶有潛意識中的人性內涵,導演咀嚼著承襲自父親的詩意與哲理,再以神聖、虔敬的宗教信仰作為生命出口,徹底將電影的藝術靈光發揮到淋漓盡致。除了電影,塔氏的攝影作品也廣受人推崇。去年在台灣出版的拍立得攝影集《Instant Light》便收錄了他從1979年到1984年間的攝影與文字,仔細看過的確與他的電影風格並無二致,他所鍾愛的藝術、生活與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高雄電影節將帶來大師拍攝於1972年的《飛向太空》與1979年的《潛行者》,兩部加起來長達300多分鐘的份量幾乎占了塔可夫斯基作品總量的三份之一,它們都需要觀眾花一點時間思考與聯想,不過其故事設定倒是相當簡單。兩部片皆由小說改編,導演即藉著故事中最驚人的觀點來發揮影像的延展深度。在《飛向太空》裡,太空人前往「索拉力星」探查,而後發現外星球上的海洋具有獨立意識,它會模仿人類大腦中的記憶並使其「物質化」,在那裡,人心深處所思念的人會透過異星的力量復活;而《潛行者》也有類似的邏輯,神秘區域(The zone)有著實現內心慾望的巨大能量,表面上都是人們向外尋求、探索的冒險故事,然而實質上卻更貼近往返人心深處的挖掘,以及逆向的內部發現。誠如導演在《Instant Light》書中所言:「影像,是真理的印記,上帝允許我們以盲目之眼隱約瞥見」。真理的影像切片潛藏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它將觸動你我最細緻的記憶暗流。 

2012高雄電影節將於10月19日(五)到11月4日(日)於高雄夢時代喜滿客影城、高雄市電影館盛大展開。更多影片資訊及售票資訊請洽官網:www.kff.tw、雄影痞客邦部落格或Facebook:【高雄電影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f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