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修復板

  電影有時候是即時性的,就像訂製一幅刻著時代的畫框,將正在發生的時間擷取下來,只不過訂製的人可隨意加入自己的潛意識圖像,從現實生活中尋達想像力的解放;這部電影讓我想到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包浩斯運動,將尋求工業與藝術結合為其目標,我想,十九世紀二O年代的生活經驗,除了受社會政治結構層面外,也應些許受此藝術形式影響著。

  1927年德國的這部電影《大都會》也是在上述時代氛圍中產生,工業、科學等知識的發展,產生對未來世界的新信念;女主角Maria提倡的信仰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反思(時則穿插著聖經巴別塔篇章〉,Maria說服男主角Freder強調“愛”才是達成烏托幫世界的最佳協調者,導演的這個畫框,似乎架在二O年代人們對社會的內心的矛盾上。非常有趣的是,觀影過程中,腦中不斷浮現昔今對比,當中不免浮出如許多影評人、老師們分析許多當代電影的畫面對照、默片演員的表演方式,還有影片中在二O年代歐洲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譬如工頭從機器主體前與大都會領主Fredersen的視訊對話、無電腦的科學儀器按鈕、機器人的造型對比至今機器人科技仍無法仿製人類的發展、摩天大樓與地底世界的開發、穿梭於大樓間的早期飛機……等。在八十五年後今天的科技相較,感覺若有進步卻似無明顯達到前人想像的鮮明反差,影像呈現的結合頗令人玩味。

  另外,也可從這部電影思考當代藝術跨領域的情形,雖說藝術的跨領域遲至八O年代才逐漸被提出討論(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相互記錄而形成錄像藝術),但其實打從早期電影的開始,如片單中另一部電影,梅里葉的《月球之旅》已經將電影領域擴展至各種學類,《大都會》光從當初電影海報的主要視覺,就直接呈現了類似包浩斯劇場的造型,間接成為那時期的最佳歷史見證;電影中許多人類對的恐懼、與對未來想像的科技,也逐漸釐清往後年代對現實議題提出的觀點,這不也是今日我們所認知的錄像藝術類型之一?所以這部電影我非常推薦藝術相關領域的學生們觀賞、討論。

  我們已太習慣現今影音兼具的華麗片子了,相較以往對於舊式默片的呈現或許感覺乏味,但今年雄影引進這部修復版在第一場現場演奏版配合非常之精彩,音樂帶動著視覺的節奏,彷彿穿越時空體驗1927年的音影觀影體驗;請放下欣賞當代電影的心情,以輕鬆的情緒回到上世紀,相信第二場默片版,單看畫面修復後的影像細節也絕對不會令您失望!端請喜愛經典片的超級影迷們務必好好的品嘗這甕陳年的好酒啊!

arrow
arrow

    kff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