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力星bn_570_2

《索拉力星》表面上也是一部太空探險小說,卻沒有一般科幻作品中時常流露的科學樂觀主義──意即,只要有先進的科技,人定勝天。事實上,在《索拉力星》,甚至是在萊姆其他作品中諭示的是,宇宙的浩瀚,遠遠超乎人類可理解的尺度。 

早在一九六○年代,萊姆就已經深刻體認到人類知識系統與人類認知尺度的侷限,這層體認使得他筆下的科學家與探險英雄們更具有人性的複雜面。但儘管他常常在小說中留下無解的謎,意味著人類終究無法以自身的位置征服所有的未知,他仍然留給人的理性一線希望。

  

重要事件 
.這部重要的小說由於語言隔閡,直到近年才有轉譯自英文版或德文版的簡體中文版;而我們要推出的繁體中文版,則是委請北京外語大學的波蘭語文專家趙剛教授翻譯,是直接譯自波蘭原文的第一手翻譯。我們相信這個版本更能忠實展現原著的精神。

.本書兩度被改編成電影:

 1972年俄國導演塔科夫斯基改編的同名電影,贏得該年坎城影展評審獎,也成為影史經典。
 2002年再由好萊塢「金三角」夢幻組合改拍:詹姆斯克麥隆製作、史蒂芬索德柏執導、喬治克隆尼主演。為2003年坎城影展競賽片。


內容介紹
人類不斷往外太空搜尋知識的邊疆,搜索到一顆奇特的行星:索拉力星。這顆繞著兩個太陽運行的行星,沒有孕育出擬似地球的生命形態,卻被一片類似原生質構成的海洋整個裹住。在人類遙遠的凝望之下,索拉力海洋不可思議的面貌與特質逐漸顯現出來。奇怪的是,它展現的種種現象、形態、行為與反應,卻無法以一致的科學理論去解釋,總是會出現矛盾不容。這使得地球上投入「索拉力學」的所有學者彼此爭論不休,有關索拉力星的理論推陳出新,但始終無法解決所有疑問。

當人類終於踏上索拉力星,卻因為探索小組發生意外事故,研究成員失蹤,這股索拉力星熱漸漸退燒,甚至成了人們不願提起的醜聞。

索拉力海洋的真相,一直到太空心理學家凱文踏上了索拉力太空站,才露出一絲端倪;但這一線科學知識的曙光,卻是以一位科學家的自殺與三名太空人的理性瀕臨崩潰作為代價換來的。凱文進駐太空站的第二天,身邊出現一位不速之客,是他朝思暮想的女友──但他的女友早在十年前自殺身亡。這是幽靈,是他的幻覺,還是真有其人?除了這位不速之客,太空站上彷彿還有許多詭異現象,這些究竟跟索拉力海洋有什麼關連?自殺的吉布里安、老是打啞謎的斯諾特、與人隔絕的薩托琉斯,又各自藏著什麼祕密?被過去陰影糾纏不休的人類科學家,能不能面對龐大的未知?能不能面對自己理性的邊疆?

自始至終,索拉力海洋一直蒙著一層無法以「理」破解的紗。科學家拚命想以理性思惟解讀這個新生命形態,扯後腿的卻竟然是自己內心深處、理性之光同樣無法照到的黑暗。而,海洋仍然靜靜地,以自己的擬態方式,映照著前來探索的人類的內心。

「史坦尼斯勞.萊姆能從核心處嘲弄我們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論文、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都烹調在一起,並用幽默而力透紙背的荒誕語言和荒誕情節,返照我們的世界。」

──吳岩 (科幻作家、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如果你認為西方科幻就是英語科幻,一定是你尚未讀過萊姆的作品!」
──葉李華 (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主任)
「可能你並不知道自己想望什麼,卻在索拉力星上可以找到。」
──劉瑞華 (清華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一九二一年出生於波蘭,讀醫學卻喜歡文藝,同時涉獵哲學、科學方法學和控制論,創作類型包括詩、小說、評論,並以《索拉力星》奠下大師地位。小說與非小說著作近五十部,並有超過四十種語言的海外譯本,影響遍及全球,可以說是最受全世界歡迎的非英語系科幻小說家。《紐約時報》書評稱讚史坦尼斯勞.萊姆集博學者、敘事大師、名家於一身,是「太空時代的波赫士」。他的小說作品向來延續個人才智的廣度與深度,展現如迷宮般令人迷惑的各種情感與態度;想像力強大且純澈,筆下創造的世界無不豐饒且具體,引人入勝。

萊姆於二○○六年病逝於波蘭,享年八十四歲。

譯者簡介: 趙剛,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暨波蘭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趙教授長期致力於波蘭文學譯介與文化研究,成就斐然,深獲波蘭教育與文化界認可,於二○一○年五月獲波蘭共和國文化與民族遺產部頒贈「波蘭文化功勳獎章」。

bn_作者

更多連結

▲ 專家導讀 ▲ 搶先試讀  官方網站 《飛向太空》電影介紹

索拉力星bn_570

arrow
arrow

    kff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