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自/恐懼與構建:電影Mr Nobody/阿派

回憶很真實,翻開過往,一切歷歷在目,那些愛過的人、流過的眼淚、踩過的路和當時的抉擇,是後來的前提。因為小時候家裡沒錢買玩具,所以一定要讓下一代擁有自己的變形金剛或芭比娃娃;因為高中初戀以失敗告終,所以挑選另一半的時候更加重視心靈的契合…。

因為過去這樣,所以未來那樣,──某個程度上而言「過去」只是一種回憶,某個程度上而言「未來」也就是一種想像,所以我們都靠回憶來構建未來。說穿了,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有點愚蠢的一廂情願,因為過去不見得是什麼客觀的事實,而是感受上的真實;以此構建出來的未來,當然也不會是什麼事實,而是想像,因為沒人能夠把未來確定為事實。

 

Mr.nobody 電影原版海報

 

但因為回憶的感覺很是真實,所以我們從未曾懷疑是否過於一廂情願。於是我們習慣在回憶與未來之間建立因果,以證明自己具有「構建時間」的能力。

電影裡,九歲的Nimo Nobody從火車月台上構建了他的想像,龐大的構建藍圖讓這一切也等同於他的回憶;一百一十八歲的Nimo Nobody在未來世界的高科技樓宇中,模稜兩可地追訴他的回憶,而他發現這一切的過去只是當時那九歲的自己對未來的想像。──或許你不瞭解這段話,因為這電影正是要反轉我們對線性時間(過去/未來)的認知;換言之,編導試圖重省我們對真實/虛構的二元對立,也道破了記憶/想像的相互參雜。

《Mr Nobody》是比利時導演Jaco Van Dormael二零零九的作品,並於二零一零年陸續在不同國家上映,精湛的敘事功力,讓這部片很受好評。一個九歲的小男孩,父母離異,幼小的他必須作出抉擇,於是開啟了整個故事:片中有三條本體敘事軸線,分別描寫了主角Nimo Nobody的三種人生,不同的愛情、事業、苦惱、夢想,以及毀滅或實現的方式;外加一條以科幻手法運行的後設敘事軸線,從老年回溯童年,解讀、組構、拆解並再組構這三種人生。

編導從科學角度探詢因果關係的科學性、從科幻角度挑戰時間的線性原理,進而從哲學角度嘗試描摹「人」的想望:或許這一切都是你的虛構,或許這一切都只是你的期待,或許這一切也就是你對於過去/未來的自我構建。而當然,你所構建的,會是你的真實。

電影並非簡單地指斥回憶/未來的虛假性,因為倘若沒有了人的構建,我們又能從什麼角度來看待真實?人始終是沒辦法跳脫自我的,而想像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因為世界無法被我們所改變;但我們的構建能力卻因此更加龐大無邊,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發生在身邊的種種,──應該說是「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發生在身邊的種種。沒有構建的能力,我們就會被迫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恐懼感由此而生。

「I can’t remember any fucking thing.」一百一十八歲的Nimo Nobody說道,與其說是老年記憶衰退,倒不如說是「remember」這件事本身之弔詭。

記憶/過去/想像/未來,這些時間軸如果不是線性的,那麼因果關係也就不見得是。線性因果的存在很可能是我們的構建,以便克服恐懼,──瘦弱渺小的自己,面對浩瀚無邊的世界,那種四面楚歌的恐懼。我們努力構建人生、努力構建時間軸和因果,這一切都很一廂情願,卻也很勇敢、堅毅。當恐懼來襲時,我們讓自己法力無邊,於是或多或少我們真的掌控了一些人生。

至於「真正」掌控了多少?這是沒辦法實證解答的問題,這正是這部電影要告訴你的。「Everything you said is contradictory.」小記者疑惑了,而Nimo Nobody則擔心是否必須作出抉擇,因為這不就是小男孩(和我們)恐懼感的來源嗎,無法掌握一切的人才必須抉擇啊。每一種回憶都是真實的,Nimo Nobody只能如此強調;「You don’t exist, neither do I.」如果沒有了構建的勇氣,我們就都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未來、人生和得以緊緊把握住的「真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f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